close

   大洋新聞 時間: 2014-04-07來源: 信息時報去年7月31日上午,一男子在廣州東站附近的東方寶泰購物廣場跳樓自殺身亡。(資料圖片)
  □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張秀麗 實習生 何雯意
  廣州的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脆弱?記者日前從廣州市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死因監測和腫瘤科獲悉,廣州近五年來,男性自殺率一直比女性高,情況與全國相反;但無論男女,自殺占死亡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趨勢。資料顯示,近20年來我國自殺率下降了48.7%。
  廣州去年的報告死亡數顯示,男性的自殺數量是女性1.5倍。文化程度低、婚姻感情和經濟壓力等不幸遭遇是導致他們自殺的最主要因素。
  性別 自殺人數男比女多五成
  根據統計,去年廣州全市報告死亡數51233人,男性占了39701例。死亡因素當中,自殺的有383例;其中男性232例,女性151例,分別占兩性死亡病例的0.78%和0.7%。
  作為中國的發達城市之一,廣州的自殺率一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,並且跟全國一樣呈逐年下降的趨勢。廣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劉華章指出,全國自殺死亡占總死亡比例中,男性為1.47%,女性為1.74%。
  “值得註意的是,廣州外來流動人口很多,就男性而言,外地男性自殺占的比例是35.6%。他們文化程度較低,又是背井離鄉,家庭經濟壓力易導致其產生輕生的念頭。”劉華章說,“廣州的自殺數據與這座城市的壓力是否有直接聯繫?目前沒有數據能夠充分說明。”
  年齡 中老年男性壓力交織
  統計顯示,去年廣州的男性自殺數比女性多。這是否意味著廣州男性的心理問題和壓力比女性更嚴重?
  對此,劉華章認為,從生理和性別角度來考慮,女性應是易多愁善感,更容易出現短見的念頭。但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和工作,由於受到職業和家庭責任分工問題,男性的壓力可能比女性會更大。“也有可能女性更懂得宣泄情感,特別是哭訴後就沒事了;而男性一般有淚不輕彈,更多會選擇把負面、消極情緒積壓,導致作出自尋短見的舉動”。
  據介紹,在年齡組統計分佈中,男性自殺高發年齡在45~49歲、55~59歲和25~29歲年齡段,均高達11.1%以上。女性年齡組裡面25~29歲的階段是最高的,占到10.6%的比例,其次是40~44歲的女性。
  廣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、廣州市腦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徐文軍表示,不難理解這一年齡段的男性的自殺比例偏高,因為這一群體正步入中老年時期,子女問題、自身身體狀況、婚姻問題、家庭經濟壓力等都交織在一起。
  方式 男性自殺方式更剛烈
  對自殺人群的選擇方式統計發現,無論男女,跳樓這一剛烈的方式占的比例最大,接近四成。除此之外,女性的其他自殺方式多比男性更為“柔緩”,如喝農藥或上吊。
  文化程度低也是影響自殺結果的一大因素。自殺群體文化程度分佈顯示,女性中小學文化程度的占到68.2%,男性占到74%。此外,農村的比城市的自殺數量要高;而因患疾病(特別是精神疾病和癌症)自殺的個案也越來越多。
  徐文軍表示,國內外相關的數據統計,女性有自殺企圖的是男性的3倍,但男性“成功”的多,因為男性多選用剛烈的死亡方式。“一些容易自殺的人包括抑鬱者、老人、酗酒者、被遺棄或離婚的、獨居的、移居者、來自社會結構混亂地區的人,以及某種特殊職業,如醫生、律師和心理學家”。
  研究還發現,女性醫生和女性心理學家比正常人群中的婦女的自殺企圖高3倍,男性醫生則是正常男性的2倍。
  傾聽很重要。任何一個處於心理危機中的人,他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有人能傾聽他所傳達出的信息,專業人員應努力去瞭解有自殺可能的人潛在的情感。另外,接受有自殺傾向的人所有的抱怨和情感,對他們的任何抱怨都不應輕視或忽視,因為這可能對他們是非常嚴重的問題。
  ——廣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、廣州市腦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 徐文軍
  專家說法
  如何預防自殺?自殺發生前要及時發現跡象
  心理專家指出,自殺行為往往發生在個人獨處或在極度心理緊張的情況下,個體對面臨的問題無法進行客觀評價或不能做出其他選擇。“自殺的人要經過三個階段:自殺意念——自殺準備——自殺行為。在自殺發生前,一定有跡象可以被我們預知,只是大意的人與沒有經驗的人才不會發現,自殺是一定可以預防的。”徐文軍認為。
  徐文軍指出,自殺群體作出舉動前一般有“痛不欲生的病痛”、“嚴重的心理疾病”、“嚴重的失眠”等自殺事件基礎;“對人與生活沒有熱情”、“ 焦慮情緒與焦慮面容”、“ 內疚與自責”等自殺情緒跡象和“寫遺書”、“ 說出活著沒有意思”、“間接或在日記、信函中流露出結束生命”等思維跡象。“發現身邊的人有以上跡象,儘量不要讓他們獨處”。
  “當自殺干預者第一次與有自殺念頭的人接觸時,應註意以下的干預程序。”徐文軍說,傾聽很重要。任何一個處於心理危機中的人,他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有人能傾聽他所傳達出的信息,專業人員應努力去瞭解有自殺可能的人潛在的情感。另外,接受有自殺傾向的人所有的抱怨和情感,對他們的任何抱怨都不應輕視或忽視,因為這可能對他們是非常嚴重的問題。
  如何干預自殺?與當事人直接討論或更有效
  徐文軍指出,自殺人群是對生存抱有猶豫心理,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想死的人,他們明顯失去對生命意義的認識,因此需對他們提供專業上的幫助。
  徐文軍說,自殺者身邊的家人、朋友以及同事是在危機干預過程中極為重要的資源系統,他們既可以預防自殺的發生,也可以及時應付自殺者的自殺行動。所以,干預技巧很重要,在面對有自殺傾向的人,可直接詢問他是否想自殺,如“在你痛苦時,是否很絕望,不想做人了”等問題。
  徐文軍表示,詢問一個人是否要自殺,不會誘導自殺,反而會拯救生命。因為,處於情緒危機中的人也會思考自殺問題,但卻不一定明確提出來。一般應在會談進展順利時再詢問該問題,建立良好的協調關係後再問效果會更好。另外,處於危機中的人一般也比較喜歡被直接問及自殺的問題,並能公開地對此進行討論。
  
  (原標題:請多傾聽他們的聲音和想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v68pvkm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